教育学家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。不同儿童的能力各不相同,分层教育是让孩子不不想上学的基本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让7岁的孩子们都做同样的体力活,譬如去打水,一个孩子提5桶就累得筋疲力尽,另一个孩子只能提20桶。倘若你强迫一个体弱的孩子也需要提20下,如此会使他失去力气,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,可能还躺在医院里。”学习不也是道理吗?
对此,湖北全封闭学校的专家建议父母应注意以下两点:
1、对不同层次有不一样的需要。
虽然课堂上是坐着的,但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可以理解老师的讲课。别的人可以在常识海洋里畅游,他却在烦恼中等待下课,如此的孩子不想上学是正常的,不不想上学是反常的。反过来讲,也会有一部分出色学生感觉到老师“废话”特别多,听课一点也不过瘾——如此简单的问题就在一遍遍地重复着,上课真没劲!
瞧,这就是推行分层教育的必要性,可以让两类学生都不会产生不想上学。
2、分层教育,让孩子如鱼得水。
多层次的教育可以使儿童如鱼得水。现在民办“择差教育”学校不少,其招收的基本上是普通基础教育学校不想学、不会学、不会学,或者染有不听话、小孩子早恋、上网成瘾、逃学等不好的行为习性,让老师头疼,让父母心痛的“差生”或者“后进生”进行转化练习。对这类孩子,目前看着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,无非是通过情感教育,鼓励教育,人文教育等方法,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因地制宜。
按道理讲,上述手段在中小学中是可行的。但为了追求高升学率,几乎所有些学校都在分数面前“嫌贫爱富”——这在一定量上致使了学困性不想上学儿童的常见增多。在学校教育中,不看重和排斥“差生”也起着消极用途。有些学校不看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只重视学业成绩;对“差生”只批评责难,甚至劝他们退学,无形中把孩子推入教育的空白地带。
他说:“这类孩子不是‘坏少年’,只不过没准时引导,所以陷入了思想上的困惑期,我更想叫他们‘迷茫少年’。选择教育或许还不成熟,但必须要有人找到“迷惑青少年”——这就是一个结论。若推行分层教育,所有儿童的学习情况基本一样,自卑感将渐渐消失,儿童的学习成绩反而大大提升。